四無量心 精神指標

2012年 10月 14日

(攝影者:陳基雄)

(攝影者:陳基雄)
慈濟從創辦迄今三十八年來,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文化四大志業已國際化、普遍化、完全化且深度化,而這條學佛之路的精神指標一直是「四無量心」—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。


「無量」意即普遍,人人以當下時空為道場,時間上分秒不空過、空間上則足跡踏遍國際,救度的眾生不分國籍、種族與宗教。

慈心無悔

從初發心開始,永不後悔,天長地久如一日,路才能走得寬廣且普遍;反之,若缺乏恆持且無悔的心,不可能專心向前,甚至擴大到無邊無際。當初我發心修行時,只知道人生無常,因此對佛法起了追求的心態,再看到苦難眾生,啟發我的思考:「佛陀來人間不就是為了救度苦難嗎?」我不應該獨善其身,因此以「千手千眼觀世音」的理念成立「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」。

1969年農曆三月,精舍大殿完工啟用,也就是慈濟人的「家」成立,當時只有寥寥幾個人。三十八年後的今天,慈濟隊伍浩蕩長,更不能鬆懈於修行,即是修心養性、端正行為。

全球慈濟志工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—慈濟人;既然代表慈濟團體,就要讓「慈濟」這個名字在行動、威儀間表現出來。規矩不只用來規範自己也應用來鼓勵彼此,所謂「共修」,即是有人學、有人教,後面的人踏準前人的足跡才不會偏差;所謂「精進」,就是要「專精且進而不退」恆持精進無雜的心前行。

悲心無怨悲就是濟貧拔苦。我們付出一分力量幫助苦難眾生,縱使再辛苦也無怨無悔,這就是菩薩的精神。慈濟三十多年來啟發無數人間菩薩救拔眾生、讓愛心遍及了全球。慈濟志工本身更要珍惜同志、同道、同師的因緣,相互勉勵、彼此疼惜,切莫因比較、計較而退失道心。

喜心無憂

如何才能無憂?彼此和樂、守好本分、不患得患失,時時抱持這分歡喜心,社會即能祥和。

為求社會安定,慈濟委員和慈誠要像火車的鐵軌一樣雙軌並行,用心深入社區,還要以身作則,勤耕心中這畝田,安好自己的心。心淨人淨,才能接引更多人信任而歡喜親近,同耕人間福田。

捨心無求

捨是付出不求回報、不計較得失。如果沒有清淨的心念,很難做到大捨的境界。付出如果希望有代價,這是有量有限的愛;捨身無求才是大愛,心也不會受到污染。就像是走路,如果前腳跨出去,後腳還黏著,就不會進步,我們要前腳走、後腳放,用心向前精進。

眾生結好緣,無所求付出,成長別人的慧命,也是在成長自己永恆的慧命。慈濟人外行慈悲喜捨,內修誠正信實,新的架構精神,簡而言之即為:

立體琉璃同心圓 慈心圓融;
菩提林立同根生 悲心同根;
隊組合心耕福田 喜心淨化;
慧根深植菩薩道 捨心永恆。

※本文摘自《慈濟道侶》426期